可乘风能破浪!青岛海上救险少不了这“三大神器”

2023-12-20

  蔚蓝无垠的大海是青岛人引以为傲的谈资,也是外地游客慕名而来的“打卡地”。

  然而,大海的脾气总是令人难以捉摸,这些年来,不少市民和游客在海中遇到了险情。

  每当此时,青岛市救生协会的勇士们就会迅速驰救。应急救援无人机、多功能安全防撞气囊摩托艇、水上三角翼飞船,堪称岛城海上救援的“三大神器”。

  其中,获得国家专利的改良摩托艇和三角翼,是青岛小哥高韬独立研发的。青岛市救生协会的勇士们充分运用“三大神器”,肩负起争分夺秒救人的光荣使命。

  岛城夏季的海滩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但也时常出现海中礁石困人或溺水等危险。浴场开放以来,青岛市救生协会的海上救援队更加忙碌,他们不仅有丰富的专业救援经验,还肩负着责任感与使命感。

  高韬独立研发改良的安全防撞气囊摩托艇和三角翼飞船获得国家专利。徐常青 摄

  应急救援无人机、多功能安全防撞气囊摩托艇、水上三角翼飞船,在这“三大神器”的助力下,救援队勇往直前,劈波斩浪,被誉为“海上守护神”。日前,晚报记者探访了海上救援队夏日训练的情况。

  记者在八大峡海边看到,为保障把水上三角翼飞船的紧急救援作用发挥到极致,青岛市救生协会航空委员会的队员们,在负责人高韬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正在驾驶多功能摩托艇的高韬,用一根长长的牵引绳连接起操纵水上三角翼的队员,摩托艇如箭一般飞驰而过,水上三角翼经过两秒紧贴水面的助跑后,急速攀升,达到预定高度后迅速脱下牵引绳,自由地翱翔于天空。橙色的水上三角翼攀升至200米的高度后,流畅地进行90°转弯,盘旋的姿态显得格外亮眼。

  水上三角翼经过一套娴熟流畅的五边起降运动,缓慢平滑地驶入海面,平稳降落到预定地点。

  “像这样的训练,我们今天要做50次左右。”高韬在训练间隙和记者说,海边的紫外线非常强烈,而且海水有腐蚀性,长期接触海水会对皮肤有较大的损害。

  高韬和队员们一起克服困难环境,不惧挫折与阻碍,反复练习起降,为的是确保发生紧急状况时能做到万无一失,保障市民与游客的生命安全。

  青岛附近海域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海上救援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随着无人机逐渐普及,高清摄像、低空悬停、远程操作和传输等技术的实现,使无人机在海上救援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效率”,响应时间的长短是搜救的关键因素。

  救助直升机速度快,响应时间短,但投资所需成本大,要专业的机场、驾驶人员和维修保养队伍等,使得其装备和使用受到巨大限制。而越来越受青睐的小型无人机,具有巡逻飞机的大部分优点,采购、使用和养护成本相对更低一些,还能够更加快速及时地到达指定区域,开展低空搜索。

  “无人机曾被称为飞行在海上的‘第三只眼’,不过它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只能在方圆五百米的近岸飞行,续航能力大概在15分钟左右。”高韬介绍说。

  传统的摩托艇底壳多为塑料或玻璃材质,当海上航行遇到礁石很容易损毁。应用于海上救援时,可能对海上的遇险人员造成二次伤害。传统的摩托艇只能承载两人,当被困人数较多时,摩托艇的效率便显得不足。高韬发现了传统摩托艇存在的弊端,创新研发出摩托艇多功能安全防撞气囊。

  “U形柱状气囊的内侧设有裙边,外侧设有防撞带,最多可承载5人,大幅度的提升了救援效率。摩托艇的行驶更加平稳,大幅度减少了侧翻的发生,而且气囊作为一个缓冲区,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对骑艇人员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高韬自豪地表示,他的这个独立研发成果在2018年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如今已广泛投入到国内海上救援中,尤其在日照、三亚、连云港、大连、杭州等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上三角翼,作为一类飞行器,安全性较高、简单易操作,实力不可以小看,它比直升机更灵活机动,比无人机的搜索范围更广、航时更长。它是高韬历时三年独立研发出的成果。

  “当初首先是为了能更轻松地学习飞行,普通的三角翼需要在地势高的山地起飞,受环境和天气的影响大,而水上三角翼不受地域限制,起降相对来说更自由。”高韬从2016年开始致力于研发水上三角翼。研发的过程十分艰难,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改进,三年损失了五架三角翼,花费二十余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2018年完成研发。今年3月,高韬研发的水上三角翼获得国家专利。

  经过一直在改进,水上三角翼全身框架采用碳纤维材质,船体不超过15公斤,航时可达一小时,能实现精准降落、1米极限的超低空飞行,配备的GPS和通信设施,便于与地面联络。

  “我们协会是公益性专业救生社会团体。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20支专业队伍的强大救援力量,包括17支水域救援队和3支山地救援队。”青岛市救生协会会长王超介绍说。

  “参与海上救援这些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5月的那一次。”高韬回忆说,当时风大浪急,栈桥西侧海域有一艘工程驳船遇险,8名作业人员被困,船上还有一台挖掘机。刻不容缓,高韬和同伴冒险驾驶充气橡皮艇,将被困人员全部救下。“我们冲过去救人的时候,船已经沉得只剩下上面的夹层了。当时浪高可达四五米,情况十分危急。”高韬说,救援完成后大约五分钟,遇险驳船解体,大片碎木板漂浮在海面上,海上救援比我们想象中要惊险得多。

  波涛汹涌的危急时刻,往往少不了救援设备“与时间赛跑”的助力,更少不了那些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矫健身影。

  青岛市救生协会的救援队员或单枪匹马跃入水中,或通力合作驾驭设备乘风破浪,或绞尽脑汁将设备改良得更加快捷安全。

  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守护神”,保护我们尽情拥抱大海时,心中更添一份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