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是惠州市农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是高风险行业。由于惠州市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大,小型渔业船舶和渔业从业人员众多,监管难度大、工作任务重,渔业安全生产的形势不容乐观。
为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促进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惠州巽寮采取“村合作社+镇海上联防力量+市县海洋综合执法”联动,以企业组织方式推进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整合渔业船舶、乡镇船舶数据,“点”“面”结合推进“平台归一”,实现市县镇村一张渔业安全“信息网”管船,落实不安全不出海。
惠州市小型渔业船舶共1034艘,涉及8个乡镇、31村居,4000渔业从业人员,监管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广东省海洋执法总队惠州支队和巽寮党工委管委会知难而上,求新求变,想方设法破解当地渔船监管最后一公里难题。
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总队惠州支队支队长翁世滨和记者说,“海上渔业生产风险性高,这种特性要求咱们不可以用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来管理渔业生产,而是要转变思维,抱团发展,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管理,其中合作社是其中一个方向。”
巽寮党工委管委会委员刘建彬认为,船只管理不单单是职能部门的事情,地方政府负有很大的属地管理责任。那么如何通过乡镇、渔村层层落实,解决渔业安全生产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巽寮湾创新基层监督管理体系,推行“合作社”模式,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的一种尝试。
据悉,2010年8月1日,在巽寮党工委、管委会的全力支持下,巽寮渔业村委会积极主动策划组建惠东县巽寮“滨海渔业专业合作社”,把渔业村所有休闲渔业渔船和捕捞渔船加入到合作社统一规范管理,抱团发展。近年来,合作社通过购买合并拆解改造旧船、拆解旧的渔业辅助船、拆解旧的捕捞船,解决了巽寮湾一些休闲渔船“一船多证”,即同时拥有休闲渔船证和渔业捕捞船证的情况,提高了渔船适航性、安全性。
成立合作社,渔船管理有了抓手,理顺了管理关系,彻底改变了管理混乱的局面,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上的水准船。除此之外,合作社的船只还挂靠到有资质的公司里面统一购买保险,统一来管理,解决了渔民的后顾之后,确保有效解决安全事故,当地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为了适应渔民转产转业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以及上级部门对“三无”船只进行清理取缔的政策要求,2016年5月,巽寮管委会通过公开招聘,组建了一支拥有15名队员的海上综合执法队,配备2辆日常巡逻摩托车,另在旅游旺季还租用2艘快艇作为期间巡逻使用。
据翁世滨介绍,海上综合执法队围绕“打击整治为辅,规范管理为主”的工作思路,全面配合渔政、边防、海事部门,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海洋“三无”船舶情况整治,净化海上船只运营环境,维护良好海上安全秩序;二是实行海上常态化巡查执法,加强运营船只检查监管,重点巡查海洋“三无”船舶情况和海上船只安全设施配备情况,确保每一艘船舶限座运营,救生衣、灭火器配备齐备;三是全面规范船舶运营管理,加快完善景区码头建设,有效解决当地船舶停泊难问题,实现“统一购买保险、统一售票、统一价格、统上落点、统一航线”的船舶运营规范管理的目标。
海上综合执法队成立以来,联合渔政、边防、海事等相关职能部门在打击“三无”船舶、运营船只超载、安全设施配备检查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及时纠正在海上行驶过程中各种有几率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构建了有效的巽寮湾海上联防安全体系。
“点”“面”结合实现市、县、镇、村“一张网”管控,凝聚渔船安全齐抓共管工作合力
渔船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渔业安全生产监管的重要手段。巽寮湾不仅在人防上构建联防安全体系,还紧紧依靠信息化技术编织一张渔船信息管理网络体系,有效整合渔业船舶、乡镇船舶数据,“点”“面”结合推进“平台归一”,实现市、县、镇、村“一张网”管船,落实不安全不出海。
首先是抓牢渔船“点”的跟踪。惠州市投入300多万元建设惠州市小型渔船定位跟踪项目,建成覆盖全市1015艘海洋渔船的海上安全生产监控调度平台。通过接收北斗卫星渔船位置信息,经过移动网络上传数据实现渔船船位实时监控。其次是抓实海域“面”的监控。投入1600万元建设惠州近海海域目标监视监控项目,项目监控终端包括2个地波雷达,4个目标雷达(AIS基站),18个光电雷达(15个岸基,3个水上浮标),覆盖全市所有近海海域。
一是强化渔船底数调查摸底。惠州市投入近60万元,以开展为全市渔船统一标写船名标识为抓手,全面摸清全市渔船底数,进一步细化渔船数据分类,建立正常、脱检、脱管3类渔船数据库,形成问题清单。二是强化信息化应用培训。把渔船船载终端使用维护、渔船进出港报告等内容,纳入安全生产“全员”培训范围。加强渔船终端在线率监控。海上安全生产监控调度平台设置市、县、镇、村四级监控“窗口”,各级可同时通过电脑、手机APP平台对各自辖区渔船终端在线情况做实时监控。三是强化值班值守能力建设。惠州市投入40万元高标准配套渔船综合性跟踪监控系统平台硬件设施,将省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海洋渔船海上安全生产监控调度平台、渔港视频监控系统、近海岸基雷达监控系统全部收纳到一个显示屏,实时同步运行。同时,严格落实24小时应急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安排4名专职值班员轮换值守,通过各监控系统,24小时实时监控渔船、渔港和海域动态情况,一经发现可疑情况,立即进行干预,为应急处置和海上执法赢得主动。以上“三个强化”的实施,为强化渔船信息化检查,建立健全渔船信息化管理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翁世滨介绍,为确保渔船信息化设备正常工作,将每一艘船纳入管控,惠州市开展安全设备常态化检查。加强渔船通导与安全装备日常执法检查,把省、市配备的渔船信息化装备列为渔船营运检验的必检项目,确保终端设备正确安装、正常工作。对渔船信息化设备存在缺陷的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开展渔船信息化专项执法检查。充分的利用监控平台、日常执法、群众反映等多种渠道,收集整理渔船信息化设备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另外,派出检查组与项目建筑设计企业一同到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现场检查,实际了解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可操作性意见,妥善解决各类难点问题,严防渔船信息化成果走样失灵。
信息化手段管船简便了渔业管理工作。涉及开展渔船检验、安全检查、休渔期执法监管等涉及渔船定位工作,只需打开电脑或手机,马上能看到渔船动态信息,改变了以往找渔船,由市到县、县到镇逐级打听的被动局面。不仅如此,通过广东省渔业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海洋渔船海上安全生产监控调度平台分别可以调取渔船最近6个月以内的活动轨迹,为提取渔船违规、海事调查等证据,为渔船进出港报告制度实施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
全天候渔船渔港信息化监控还为渔业防台渔船100%回港提供重要技术方法,可以有效消除基层队伍在台风来临前无助和焦虑感。只要把几大系统打开,所有渔船实时位置、渔港情况、海面情况尽收眼底,进而可以针对目标渔船,精确到具体的船名号和坐标位置,实施精准处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应对各类海上突发事件提供实时精准信息。
另外,在海洋渔船海上安全生产监控调度平台上,建立了市、县、镇、村(公司)、船主等渔船5级管理体系,畅通渔船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市、县、镇、村(公司)能清楚看到本层级所属渔船动态,特别是船主及其家属可随时查看自家渔船动态,这无形中为渔船安全管理增加了上千个义务安全员。
用“一张网”来凝聚渔船安全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切实提升了渔船安全管理共治共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