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救生装备(船舶救生装备包括哪些)

  船副,即船舶驾驶员。一般在船上甲板部门分为大副、二副、三副三位驾驶员,每位驾驶员分别配备一位值班水手协助值班。

  大副为甲部板管理级高级船员,具体负责船舶安全日常保养、船舶装卸货物配载及船员日常伙食管理;二副负责航线拟定及航海仪器日常维护保养;三副负责船舶救生消防设施日常维护保养。

  1、救生衣救生衣的数量应该按照船载重的人的数量来配备,必须要确保每人一件。同时在值班处所配备足够数量的救生衣,另在甲板易见处配备相当于乘客总数5%的救生衣。而且额外配备乘客总数10%的儿童救生衣。在每个显眼的地方,应该贴好救生衣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保温救生衣服按每艇至少3套的数量配置于救生艇内,以确保老人及小孩或者妇女这些体质相对弱的群体的生命保障。救生圈:按船舶的结构和船长,在船两舷、首尾配备,相应数量的救生圈。同时其中需要有一半以上的的救生圈配有自亮浮灯,至少有两个救生圈上配有自带福缘烟雾信号。

  3、救生信号在驾驶台内,救生艇筏内配备少数的救生信号。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方便发射信号出去,让救援队很好的确认方位,如,福缘火焰信号,福缘红光火箭降落伞信号,福缘烟雾信号等。

  4、通信工具为便于及时的获得援救,船上也配备了大量的先进的遇险通信工具,这些通信工具有:中、高频数字选择性呼叫系统、手捏或高频无线电话,指示位置的无线电应急示示位标、发现的雷达应答器等,这些无线电设备都转置于驾驶台或报房内。

  1.在线型复杂的首尾分段仍然采用在一端放20~30mm余量进行(二次)定位的工艺。

  3.在采用船台无余量装配工艺时,甲板分段一般是采用“(一刀齐)”工艺的。

  4.针对产生电腐蚀的原因,在码头对船体焊接施工时,应将电焊机(负极)通过电缆直接与被焊船体连结。

  6.在我国造船行业中,密性试验方法有水压试验、冲水试验、气压试验、煤油试验、(冲气实验)、冲油(油雾)试验等方法

  12.船体分区修理的目的是在保证船体有充足强度的条件下,能在同一时期内,分别在几处一起进行修船工作,以尽量缩短(总周期)。

  14.中间产品导向型任务分解是现代造船行之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存在竞争力的船厂在任务分解时所使用的唯一方法。

  (1)总长大于6.5米,小于8.5米,总宽2.5-2.8米之间,最多可以搭载15名坐下乘员。

  (2)符合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2001)、符合《IMO国际救生设备规则》(2010版)第V章(LSA)相关要求。

  (4)设舷内发动机或舷外发动机。如果装设舷外发动机,舵和舵柄可以是发动机的组成部分。

  (5)拖带装置应永久地安装在快速救助艇上,其强度应足够集结或拖带船舶所配备的载足全部乘员及属具或相应重量的最大救生筏。并能在平静水域载有3名乘员的情况下,以至不少于20km的航速航行,以及在载足全部乘员与属具时,以至少8kn的航行速度航行不少于4小时。

  (6)能自行排除艇内积水,一旦快速救助艇在恶劣天气下倾覆,要装备在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能自行扶正装置。

  (7)快速救助艇应在远离舵柄的操舵位置上用舵轮驾驶,还应配备一个直接控制舵、喷水装置或舷外机的应急操舵系统。

  (8)快速救助艇倾覆时,艇上配备的发动机应自动停止。燃料和润滑系统的设计,应能在该救助艇倾覆的情况下防止250mL以上的燃料或润滑油自推进系统溢失。

  (9)每艘艇的布置,应保证操艇人员在控制和操舵位置上对艇首、艇尾和两艇具有开阔视野,以便安全降放和操纵,特别是对拯救落水人员和集结艇筏等至关重要区域和艇员的可视范围。

  (10)快速救助艇的正常装备应包括一台非手持型和水密的甚高频无线)为获得良好的具有更加好的机动性能和在恶劣海况下的操纵性能。

  2、保温救生衣服按每艇至少3套的数量配置于救生艇内,以确保老人及小孩或者妇女这些体质相对弱的群体的生命保障。救生圈:按船舶的结构和船长,在船两舷、首尾配备,相应数量的救生圈。同时其中需要有一半以上的的救生圈配有自亮浮灯,至少有两个救生圈上配有自带福缘烟雾信号。

  3、救生信号在驾驶台内,救生艇筏内配备少数的救生信号。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方便发射信号出去,让救援队很好的确认方位,如,福缘火焰信号,福缘红光火箭降落伞信号,福缘烟雾信号等。

  4、通信工具为便于及时的获得援救,船上也配备了大量的先进的遇险通信工具,这些通信工具有:中、高频数字选择性呼叫系统、手捏或高频无线电话,指示位置的无线电应急示示位标、发现的雷达应答器等,这些无线电设备都转置于驾驶台或报房内。

  1.木船时代19世纪以前,船舶几乎都是木材建造的,然后用钉子钉起来。木船的制造工艺十分考究,从木料选择、配料断料、破板、装板、拼板,投船、打麻、油船到下水,要经过小十道工序。一般来说,钉木船会选择天然老龄杉木,而为避免木船漏水,则会在打麻环节,将卷好的麻丝“三进三出”,最终和“油石灰”一起打碎在船缝中,最后再用“灰齿”将每道缝括平。郑和下西洋时乘坐的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船。

  2.铁船时代 19世纪50年代开始步入铁船全盛时期,时间比较短,仅二三十年时间;由于铁船在水中的浮力较大,一般不易下沉;长时间在海里面航行会容易被腐蚀。

  3.钢船时代19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钢船问世),绝大部分船舶均采用钢材建造。对于钢制船舶,制造工艺经历了从铆接到焊接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前都采用铆接结构,以后部分船舶采用焊接结构,50年代以后大多数都采用焊接结构。

  下水救人,切记一定要从绕到落水者的背后,一定不可以正面去救落水者,不然落水者会死死抓住你,带着你往水里沉,要么两人一块儿死,要么就是你耗费了大量精力,把人推向了岸边,你自己没了力气,只能沉底了。有人落水时,尽量实施间接救援,这对施救者来说也是最安全的一种救援方法。施救者能够从周边寻找树枝、木棍、竹竿等或者用衣服、围巾、皮带等,让落水者尽量抓住这些工具。施救者要把握时机看到有人溺水,需要下水时,应脱掉鞋、衣裤,无阻力地下水,并从背面侧面接近落水者。正确的方式是,施救者跳入水中,距离落水者两三米距离时,施救者潜到水下,转到落水者身后用双手托落水者的后腰或者臀部,使落水者能够喘气。然后从后面托落水者的两肩或腋下位置,采用仰面蛙泳蹬腿方式,将落水者拖到岸边。万一被落水者抱住,不要慌张,先将被救者手脱掉,再从后面救助。最佳的救人时机是,落水的人挣扎不强烈时,立即下去救。因为人刚落水时,求生欲望非常强,力量出奇的大,会尽全力去拉拽手能碰到的一切!最后往往被救的能活下来,救人的反倒有可能会被落水者拉到水下淹死。落水者不要乱打水对于落水者来说,应积极努力配合他人的救助。在水中要镇静,双手划动,观察救助者扔过来的救生物品,迅速靠上去。当救助者游到自己的身边时,不要乱打水,蹬水,应配合救助者,仰卧水面,由救助者将自己拖拽到安全地带。保存体力等待援救很重要。此外,施救者如果不会游泳,千万不可冒险下水。尽量在岸上寻找能够救援的物品,扔给溺水者。报警求助,冷静地向警方说明事发地点,以便警方寻找。还可及时向附近的人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