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水上安全“绿洲”

  “快!快!快!有人跳江!”民警吕宏伟一把抓起救生衣,边跑边穿,带着3名辅警跨步跳上巡逻艇。

  迅速解开缆绳、用力拉动油门、抱起救生装备……几人团结协作,驾驶着巡逻艇朝南京长江大桥疾驰,一分钟不到,就赶到了大桥水域。

  巡逻艇绕着大桥高速行驶,吕宏伟紧紧扒着船舷栏杆,探出身子仰头观察桥上的人流和车流,寻找跳江者;一名辅警拿着救生圈,另一名拿着救生绳,随时准备救援。8月22日,记者走进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水上分局长江大桥应急救生屯兵点,进一步探索公安民警十年如一日坚守江面,为群众架起“水上安全绿洲”的故事。

  长江大桥应急救生屯兵点建在警务趸船上,紧邻长江大桥。走进应急救生屯兵点,照片墙引人驻足。墙上是一张张记录惊心动魄瞬间的照片,照片背后是应急救生民警们十年不变的初心——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出发,去巡逻。”当天9时,民警耿兵和袁涛开展例行巡逻,两人驾驶着巡逻艇向长江下游驶去。行至上元门锚地,只见满载货物的船只在江面穿梭,十余艘空船停靠在锚地休整。

  “我们是南京水警,请出示身份证。”登上停靠的货船,耿兵仔细查验船员身份和货物情况,一旁的袁涛耐心地向船员讲解安全知识和法律和法规。两人分工协作,确认船舶安全后才放心离开。

  当日最高气温35摄氏度,站在甲板上的耿兵和袁涛额头挂满了汗。临近中午,来江边纳凉的游客多了起来。见到有游客带孩子到江边嬉水,袁涛赶紧大声提醒道:“请家长看好小孩,远离危险水域!”

  船舱里就有扩音喇叭,为何需要用嗓子喊?“用嗓子喊可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袁涛说,多年来,民警们为更好地宣传防溺水知识,提升群众安全意识,人人都练出了一副“好嗓子”。

  2013年,南京市公安局水上分局结合溺水类警情真实的情况,推动警务工作前置、警力资源前移,探索推行“阵地前移、实时应战”的屯兵点实战模式,设立长江大桥水上应急救生屯兵点。十年来,这座忠诚为民的“水上安全绿洲”成功营救溺水群众84名,成功劝阻跳江群众238名。

  救生环、救生杆、安全带……巡逻艇的船舱里都放着一个“百宝箱”,里面装满了民警救援用的宝贝。

  记者从里面拿出了一根救生绳,绳子前端系了卡扣,方便抛投时控制方向和距离。记者随后将救生绳在江水里浸泡后发现,用力拉也不会从手里滑走,绑在身上使劲拽也不疼。

  这是结合实际救援情况升级使用的第三代救生绳。民警杨昭寿向记者介绍道:“与升级前的救生绳相比,现在的救生绳更粗、更软,救援群众时既能快速固定,又不会造成二次伤害。”

  改造救生装备、改良缆绳系法、改变救援方式……民警们在应急救援中不断总结经验,最大限度缩短反应时间,从所有的环节为救治救援群众争抢“黄金时间”。

  据介绍,溺水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为黄金5分钟。5分钟,对民警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更是一个个家庭团圆的希望。

  2020年9月,在南京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指导下,他们协同研发了信息化应用平台,破解了江面救援定位模糊等难点问题,实现了一分钟到达大桥水域、三分钟精准定位桥面情况的快速救援,为抢抓“黄金5分钟”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年来,应急救生点逐渐完备响应机制,升级救援设备,先后升级气动式抛投器、救生悬梯等救生装备,购置配备高速快艇、无人机、摩托艇、夜视仪等先进设备,提升了应急救援的反应速度和救援质效。

  多年来,由于随时要应对突发警情,民警们都养成了习惯:晚上穿着警服睡,救生圈放枕头旁边。

  吕宏伟不禁回想起,2013年冬天,自己主动申请到这里驻守时,第一晚在船上睡得有些不习惯,第二天早上起来踩在平地上都感觉在摇晃。当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想救人,自己就要先适应。

  如今,吕宏伟走在船上如履平地。相较于白天,夜晚的江面能见度更低,民警们进行水域救援时,搜寻难度更大、时间更长。针对夜间救援特点,他们与专业训练中心共建训练基地,组织民警加强船舶驾驶、游泳救生等技能训练,同时定期开展实战大练兵,不断的提高民警夜间涉水急救能力。这里的民警都取得了船艇驾驶证书和国家救生员证书。

  “有一分希望,我们都要做好充足准备。只有确保群众安全,我们才可以放心。”吕宏伟坚定地说。

  江水平静,一夜安稳。没有接到警情的吕宏伟,难得睡了一个完整的觉。次日清晨,他早早起了床,像往常一样做了几组俯卧撑,然后开始了新一天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