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制造业现状分析 短期面临疫情等压力 但规模长期或呈上行态势

  船舶制造业指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属于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船舶大体分成运输船、工程船舶、渔业船、港务船、特种船舶和军用舰艇,以上类型船舶又可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再继续细分,目前我国船舶制造以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为主。

  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船舶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重建船舶制造业体系,建国后十年内,苏联造船技术援助奠定了我国现代船舶工业基础。1961-1978年期间我国船舶业在缺乏国外技术上的支持的形势下,共克时艰,独立自主探索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船舶工业体系。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船舶企业积极吸收国外先进造船技术和引进生产设备,再培育自主设计开发能力,船舶行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1999年国内船舶业引进市场之间的竞争机制,各种资本企业竞相发展,迸发市场活力,至2008年我国首超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此后国内船舶工业逐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造船三大指标市场占有率长期占据世界第一,世界船舶工业大国地位悍然不动 ,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船舶制造业是现代性综合产业,在国家重工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2010年以来,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已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首先从全国造船完工量看,2017-202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呈波动变化趋势;2018年受限于全球经济和航运市场需求动能减弱,整个船舶制造业面临融资难问题,导致同年造船需求下降,其完工量增速呈负向增长,为-8.8%,造船完成量3471万载重吨。此后我国船舶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平稳运行,2019-2021年造船完工量逐年递增,从3690万载重吨增至3970万载重吨;截止2022年4月底,我国造船完工量1171万载重吨,较同期下降8.6%。

  其次2017年国内新承接船舶订单3223万吨重载,同比增长99.3%;随后两年新承接订单数持续跌落,降幅有所收窄,分别为7.0%、6.2%,究其原因除全球经济稳步的增长放缓外,中美贸易摩擦等诸多地理政治学冲突也不断增多,这些造成国内船舶制造企业接单难。2020-2021年我国防疫效果非常明显,造船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反观其他几个国家地区仍深陷疫情反弹影响,船舶订单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尤其是2021年新承接船舶订单数直接翻倍,为6707万吨重载。截止2022年4月底,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1539万载重吨,同比增速达到-44.8%。

  2017-2020年受航海需求不足和船舶制造成本上升因素影响,我国手持船舶订单整体低迷,2020年手持订单同比跌落11.5%。2021年国际航运市场积极度活跃,我国手持船舶订单实现正向增长,其订单为9584万吨重载,较2020年增加了34.8%;至2022年4月底,我国手持船舶订单1024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7%。手持船舶订单是2022年来造船三大指标中较同期相比增速呈正向增长的唯一指标,不过当前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和不确定,这对船舶制造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是一大挑战。

  毋庸置疑2021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虽然2022年开局来,造船完工量和新承接船舶订单与同期相比数据不太乐观,但我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造船市场所占比重呈显著增长趋势。2017-202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市场占有率从39.14%提升至47.21%,新承接船舶订单市占率从44.37%增至53.82%,手持船舶订单市占率亦从44.83%增至47.57%,这种上行态势在长期内仍将持续保持。

  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建设,我国船舶制造业在造船效率、质量、技术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船舶制造业竞争力逐渐增强,目前与韩国、日本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2021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手持订单分别以47.2%、53.8%、47.6%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榜首;韩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9.3%、32.6%、33.3%,不论是船舶接单量还是造船完工量,我国造船厂在与日韩的年度PK中均占上风,足以看出我们国家船舶制造业具有可观前景市场。

  当前全球已进入“工业4.0”发展时期,船舶制造绿色化、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等鼓励船舶领域清洁能源推广应用,绿色动力引领船舶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为船舶制造业的数字智能化提供明确方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规划》明确推动5G技术在船舶业的研发应用。国家对船舶业给予持续支持和政策导向也会促进船舶制造业规模增长。

  短期在疫情和国际形势动荡压力下,我国船舶制造业市场规模或与预期产生差异,但长久来看,凭借不断新增的海运需求和船舶制造产业向高端化水平迈进,国际船舶需求将呈现强劲增长势头,船舶制造业市场规模有望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