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态】官宣了!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3月3日发布,去年12月1日至今年2月28日的冬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八高,虽然季节内冷暖变化明显,但综合而言,这个冬季仍然是一个暖冬。

  按照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标准,冷冬、暖冬的定性需要考量前一年12月到后一年2月连续3个月的平均气温,从而判断整个冬季冷暖的走势。监测显示,2020/2021年冬季,全国平均气温-2.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八高。这个冬季,除黑龙江西北部和东部、吉林中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中东部、贵州西南部、新疆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2℃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

  2020/2021年冬季,极端冷事件和极端暖事件频繁发生,从全国气温走势的折线图可以看出,这个冬季气温起伏显著,呈现“前冬冷、后冬暖”的特点。2020年12月上旬至2021年1月上旬,受多次寒潮影响,气温以偏冷为主;1月中旬之后气温明显回升且持续偏暖,2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综合而言,我们经历了又一个暖冬。

  降水方面,2020/2021年冬季,全国平均降水量为30.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25%,为200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其中江南中东部、西北地区中西部及福建西部和南部、广东东南部、广西东北部、云南大部等地偏少五至八成,局部偏少八成以上,由于降水明显偏少,一些地方出现了中度到重度气象干旱。

  气象专家分析,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持续增多,同一时段的不同区域都在经历着差异化的天气变化,构成了这个冬天独特的天气气候特征,未来极端冷事件和极端暖事件频繁发生,或将成为我们面临的气候常态。

  正如大家普遍知道的,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大幅度增加。

  而温室气体不仅包括二氧化碳,还有水汽和其他气体。因为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我们的地球保持在一个比较舒适的温度,大概是零上15度左右。如果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去掉之后,地球的平均温度大概会降到零下13度左右,所以温室气体很重要。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温室气体越来越多。我们把二氧化碳比作为地球外面的大被子,外面冰天雪地,被子里面很温暖,但是现在这层被子太厚了,由鸭绒的变成两层鸭绒的了。

  事实上,二氧化碳变化的速度特别惊人。在过去100多年里,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增加了45%左右,现在逼近50%。如果往前看,在过去80万年里,全球温度虽然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但二氧化碳变化的幅度总是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从来没超过300,从来没低于170。但是在最近过去的100年,这个数值从低于300一直提高到410多,像2020年5月份就达到了417左右,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这些二氧化碳中的绝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比如我们烧煤、石油、天然气的过程都会快速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些化石燃料在地质层里面形成需要上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结果我们一把火烧掉它们,只是几秒钟、几分钟的事,这个过程把二氧化碳迅速释放出来,就是现在二氧化碳排放增多的主要原因。

  既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我们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呢?

  现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路包括大规模种树,也就是通过自然的解决方案,来提高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比如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植树造林,把排放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所以在过去10年,我们国家植树造林的面积增加了7千万公顷,居世界第一,而且我们也在努力提高这些人造林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数据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刘晓东教授)。

  但是因为碳排放总量太大,光靠植树造林达不到要求。而且植物的吸收能力是有上限的,这个上限远远低于我们期望能够减少的部分(隔了好几个数量级),所以植物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远远不足。

  有研究表明,假如不开车,将自己一天的各种活动都转换成碳排放量后,大概需要种220多棵树,如果开车则需要种一千多棵树才能抵消掉自己的碳足迹。

  所以这时候最重要的是能源产业的变化,从源头根本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我们现在主要依靠火力发电,包括做饭、汽车,利用的主要都是化石燃料,未来要把化石燃料的产业全面转移到可再生能源去,包括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等,尤其风能和太阳能是最有潜力的两种能源。

  事实上,我们国家最近这些年来一直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去年我们国家已经做出承诺,让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

  清华大学有一个估算,如果要实现我们国家的减排目标,从2020年到2060年,中国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00万亿人民币。欧洲这些年提出的目标是每年投资大概2600亿欧元。

  在面对这种经济转型的时候,如果能够目光长远,调动起各种社会机制,会形成完全不同的局面。

  从去年疫情来看,要应对这样一个全球性的灾难,唯一靠谱的方法就是科学应对。对于全球变暖这样大的环境危机,唯一的正确思路也是通过科学性的指导,全球共同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