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固定式二氧化碳(船舶固定式二氧化碳释放步骤)

  第一条 为了加强煤矿火灾防治工作,有效防控煤矿火灾事故,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及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煤矿防灭火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三条 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本单位火灾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火灾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煤矿企业(煤矿)应明确防灭火工作负责部门,配备满足需要的防灭火机构和人员,建立健全防灭火管理制度和各级岗位责任制度。

  第四条 煤矿企业(煤矿)一定要保证火灾防治费用投入,满足煤矿防灭火工作需要。

  第五条 煤矿火灾监测及监控系统、防灭火系统、防灭火设施及器材一定要满足煤矿防灭火要求。

  第六条 煤矿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中的火灾防治内容必须根据详细情况及时修改。

  煤矿必须编制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及其现场处置方案,且每三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七条 煤矿防灭火工作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按照“一矿一策、一面一策、内外兼顾”的要求,制定井上、下防灭火措施。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井工煤矿必须编制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采取综合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

  煤矿防灭火措施必须强化煤矿火灾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监控,实现火灾早期预警、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保证措施实施过程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控。

  第八条 煤矿闭坑时应制定闭坑矿井防灭火专项措施,防止闭坑期间及闭坑后发生井下火灾。

  第九条 煤矿企业(煤矿)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防灭火教育和培训,定期对防灭火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防灭火工作技能和有效处置火灾的应急能力。

  第十条 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煤矿火灾防治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建立煤矿火灾综合预警平台,提高煤矿火灾智能化防治水平。

  第十一条 内因火灾是由于煤炭或其他易燃烧物质自身氧化蓄热,发生燃烧而引起的火灾。

  新设计矿井应将厚度为0.3m及以上煤层的自燃倾向性鉴别判定的结果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及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必须对厚度为0.3m及以上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煤的自燃倾向性的鉴定工作应由具备有鉴定能力的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承担,检验判定单位对鉴别判定的结果负责。

  第十三条 煤矿企业(煤矿)应对开采的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通过统计法、类比法、实验测定等方法确定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

  第十四条 煤矿企业(煤矿)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时,同一煤层应至少测定1次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优先采用氧气浓度法。当工作面开采方式、通风方式等出现重大变化时,应重新测定。

  第十五条 煤矿企业(煤矿)必须从系统设计着手,掌握煤层埋藏地质条件,优化矿井开拓系统,合理确定开采方法、工艺及巷道支护方式。

  第十六条 煤矿企业(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应有效控制矿山压力,减少煤体破碎,选择合理回采工艺,提高回采率。具备条件的矿井宜采用以快防火技术,做到快掘、快安、快采、快撤、快闭。

  第十七条 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新建矿井应采用分区式通风或者对角式通风;初期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的只能布置一个采区生产。

  矿井应降低通风系统阻力,保持通风系统稳定性,通风系统阻力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第十八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单一厚煤层或者煤层群的矿井,集中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应布置在岩层内或者不易自燃的煤层内;布置在容易自燃或自燃煤层内时,必须锚喷或者砌碹,碹后的空隙和冒落处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充填密实,或者用无腐蚀性、无毒性的材料来处理。

  第二十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时,在采(盘)区开采设计中,必须预先选定采煤工作面构筑防火门的位置。当采煤工作面通风系统形成后,必须按设计构筑防火门墙,并储备足够数量的封闭防火门的材料。

  第二十一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采煤工作面一定要采用后退式开采。当采煤工作面遇到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带、残留煤柱等区域时,应制定防治自然发火的技术措施。回采过程中不得任意留设设计外煤柱和顶煤。采煤工作面采到终采线时,一定要采取措施使顶板冒落严实。

  第二十二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急倾斜煤层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在主石门和采区运输石门上方,必须留有煤柱。禁止采掘留在主石门上方的煤柱。留在采区运输石门上方的煤柱,在采区结束后可以回收,但必须采取防止自然发火措施。

  第二十三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时,必须制定防治采空区(特别是工作面始采线、终采线、上下煤柱线和三角点)、巷道高冒区、煤柱破坏区自然发火的技术措施。

  第二十四条 矿井必须制定防止采空区自然发火的封闭及管理专项措施。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必须在45天内进行永久性封闭。每周1次抽取封闭采空区气样进行分析,并建立台账。不能按时封闭的,必须采取有效防灭火措施,报矿总工程师批准。

  采空区疏放水时,应对采空区自然发火进行监测,制定防止采空区自然发火的专项措施。与封闭区连通的各类废弃钻孔必须永久封闭。

  第二十五条 采掘工作面的进风和回风不得经过采空区或者冒顶区。无煤柱开采沿空送巷和沿空留巷时,应采取防止从巷道的两帮和顶部向采空区漏风的措施。

  第二十六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采空区必须实行严格的漏风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止漏风措施。与采空区相连通的地面裂隙应进行充填封堵,以减少地面裂隙漏风。

  第二十九条 采用水力采煤时,应根据煤层自然发火期进行区段划分,保证划分区段在自然发火期内采完并及时封闭。密闭设施必须进行专项设计。

  第三十条 矿井防灭火使用的凝胶、阻化剂及进行充填、堵漏、加固用的高分子材料,应对其安全性和环保性进行评估,并制定安全监测制度和防范措施。使用时,井巷空气成分必须符合规程要求。

  安全性和环保性的评估工作应由具备安全评价检测检验能力的机构承担,承担单位对评估检测结果负责。

  第三十一条 外因火灾是由外部火源(如明火点、爆破、电流短路、摩擦等)引起的火灾。

  第三十二条 煤矿的所有地面建(构)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料场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必须遵守国家有关防火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木料场、矸石山等堆放场距离进风井口不得小于80m。木料场距离矸石山不得小于50m。

  不得将矸石山设在进风井的主导风向上风侧、表土层10m以浅有煤层的地面上和漏风采空区上方的塌陷范围内。

  第三十四条 新建矿井的永久井架和井口房、以井口为中心的联合建筑,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对现有生产矿井用可燃物材料建筑的井架和井口房,必须制定防火措施。

  1.地面的消防水池必须经常保持不少于200m3的水量。消防用水同生产、生活用水共用同一水池时,应有确保消防用水的措施。开采下部水平的矿井,除地面消防水池外,可以利用上部水平或者生产水平的水仓作为消防水池。

  2.井下消防管路系统应敷设到采掘工作面,每隔100m设置支管和阀门,但在带式输送机巷道中应每隔50m设置支管和阀门。

  第三十六条 进风井口应装设防火铁门,防火铁门必须严密并易于关闭,打开时不妨碍提升、运输和人员通行,并定期维修;如果不设防火铁门,必须有防止烟火进入矿井的安全措施。

  2.操车系统液压管路应采用金属管或者阻燃高压非金属管,传动介质使用难燃液,液压站不得安装在封闭空间内。

  3.井筒及负层空间的动力电缆、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应采用煤矿用阻燃电缆,并与操车系统液压管路分开布置。

  4.操车系统机坑及井口负层空间内不得留存杂物和易燃物,应及时清理漏油,每天检查清理情况。

  第三十七条 装有带式输送机的井筒兼作进风井时,井筒中必须装设自动报警灭火装置、敷设消防管路。

  第三十八条 井口房和通风机房附近20m内,不得有烟火或者用火炉取暖。通风机房位于工业广场以外时,除开采有瓦斯喷出的矿井和突出矿井外,可用隔焰式火炉或者防爆式电热器取暖。

  1.进风井筒、回风井筒、井筒与各水平的连接处、井底车场、主要绞车道与主要运输巷及回风巷的连接处、主要巷道内带式输送机机头前后两端各20m范围内,必须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2.井下机电设备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库、采区变电所等主要硐室的支护和风门、风窗必须采用不燃性材料。井下机电设备硐室出口必须装设向外开的防火铁门,防火铁门外5m内的巷道,应砌碹或采用其他不燃性材料支护。

  3.井下爆炸物品库必须采用砌碹或者用非金属不燃性材料支护。爆炸物品库出口两侧的巷道,必须采用砌碹或者用不燃性材料支护,支护长度不得小于5m。

  第四十一条 井下和井口房内不得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作业。如果必须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进风井巷和井口房内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每次必须制定安全措施,由矿长批准并遵守下列规定:

  2.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地点的前后两端各10m的井巷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并有供水管路,有专人负责喷水,焊接前应清理或者隔离焊碴飞溅区域内的可燃物。上述工作地点应至少备有2个灭火器。

  3.在井口房、井筒和倾斜巷道内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时,必须在工作地点的下方用不燃性材料设施接受火星。

  4.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地点的风流中,甲烷浓度不得超过0.5%,只有在检查证明作业地点附近20m范围内巷道顶部和支护背板后无瓦斯积存时,方可进行作业。

  5.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作业完毕后,作业地点应再次用水喷洒,并有专人在作业地点检查1h,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6.突出矿井井下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时,必须停止突出煤层的掘进、回采、钻孔、支护以及其他所有扰动突出煤层的作业。

  煤层中未采用砌碹或者喷浆封闭的主要硐室和主要进风大巷中,不得进行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

  第四十二条 井下使用的汽油、柴油、煤油必须装入盖严的铁桶内,由专人押运送至使用地点,剩余的汽油、柴油、煤油必须运回地面,严禁在井下存放。如确需在井下存放时,必须存放在独立通风硐室内,并制定安全措施。

  井下使用的润滑油、棉纱、布头和纸等,必须存放在盖严的铁桶内。用过的棉纱、布头和纸,也必须放在盖严的铁桶内,并由专人定期送到地面处理,不得乱放乱扔。严禁将剩油、废油泼洒在井巷或者硐室内。

  井下清洗风动工具时,必须在专用硐室进行,并必须使用不燃性和无毒性洗涤剂。

  井上消防材料库应设在井口附近,但不得设在井口房内。井下消防材料库应设在每一个生产水平的井底车场或者主要运输大巷中,并装备消防车辆。

  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消防材料和工具的品种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要求,并定期检查和更换;消防材料和工具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十四条  井下爆炸物品库、机电设备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库、井底车场、使用带式输送机或者液力偶合器的巷道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必须备有灭火器材,其数量、规格和存放地点,应在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中确定。

  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职工作区域内灭火器材的存放地点。

  第四十五条 每季度应对井上、下消防管路系统、防火门、消防材料库和消防器材的设置情况进行1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四十六条 在井下设置空气压缩设备时,应设自动灭火装置。固定式空气压缩机必须设置在独立硐室内,并保证独立通风;移动式空气压缩机必须设置在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具有新鲜风流的巷道中。

  第四十七条 矿用电缆、风筒、采用非金属聚合物制造的输送带、托辊和滚筒包胶材料等,其阻燃性能和抗静电性能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 矿用无轨胶轮车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材,运输时遵循分类原则,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不应混合运送。

  第四十九条 地面瓦斯抽采泵房必须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并必须有防雷电装置,其距进风井口和主要建筑物不得小于50m,并用栅栏或者围墙保护。

  干式抽采瓦斯泵吸气侧管路系统中,必须装设有防回火、防回流和防爆炸作用的安全装置,并定期检查。

  第五十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时,必须开展自然发火监测工作,重点监测采空区、工作面回风隅角、密闭区、巷道高冒区等危险区域。

  第五十一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必须建立自然发火监测系统,应采用束管监测系统或人工取样分析系统监测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乙烯、乙炔,以及其他煤层自然发火气体成分变化,宜根据实际条件增加温度监测。

  第五十二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必须确定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

  自然发火标志气体的临界值应通过实验研究、现场观测和统计分析确定。临界值可采用标志气体浓度、气体浓度增率或比值等指标。

  第五十三条 采空区永久密闭区、封闭火区应监测温度、压差及氧气、甲烷、一氧化碳等参数。

  第五十四条 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应配备足够数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等各种气体测定管、便携式仪器仪表及成套气体分析化验装备的地面分析室,煤体温度测定应配备矿用本安型红外测温仪,仪表必须由具备检验能力的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承担。

  第五十五条 开采容易自燃、自燃煤层的矿井,应设置一氧化碳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传感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煤工作面必须至少设置1个一氧化碳传感器,地点可设置在回风隅角、工作面或工作面回风巷。采煤工作面或者工作面回风巷应设置温度传感器。

  2.采区回风巷、一翼回风巷和总回风巷,应设置一氧化碳传感器,宜设置温度传感器。

  4.一氧化碳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应垂直悬挂,距顶板(顶梁)不得大于300mm,距巷壁不得小于200mm,并应安装维护方便,不影响行人和行车。

  第五十六条 在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中掘进的半煤岩巷、煤巷,宜在回风流中装设一氧化碳传感器。

  第五十七条 对于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串联通风,应在进入被串联工作面的进风巷道中装设一氧化碳传感器。

  第五十八条 带式输送机滚筒下风侧10m~15m处应设置烟雾传感器、声光报警器,宜设置一氧化碳传感器,报警值的设定应排除传感器误差、防爆柴油动力装置尾气等影响。

  带式输送机应装设温度、烟雾监测装置和自动洒水装置,宜设置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火灾监测系统。

  第五十九条 机电设备硐室应设置温度传感器,硐室内必须设置足够数量的扑灭电气火灾的灭火器材,宜配备区域自动灭火装置。

  第六十条 抽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采空区瓦斯时,抽采管路应安设一氧化碳、甲烷、温度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监控。发现有自然发火征兆时,应立即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六十一条 注浆防火适用于仰采工作面采空区以及已封闭采空区防火重点区域。根据矿井具体条件,注浆方式可采用采前预注、随采随注、采后注浆,注浆方法可采用埋管注浆、钻孔注浆、密闭墙插管注浆、洒浆,浆液制备工艺宜采用机械搅拌制浆,并应遵守下列规定:

  1.采(盘)区设计应明确规定巷道布置方式、隔离煤柱尺寸、注浆系统、疏水系统、预筑防火墙的位置以及采掘顺序。

  2.安排生产计划时,应同时安排防火注浆计划,落实注浆地点、时间、进度、注浆浓度和注浆量。

  1.注浆材料可选择黄土、页岩、矸石、粉煤灰、尾矿、沙子、水泥、胶体材料等。

  第六十四条 在注浆区下部进行采掘前,必须查明注浆区内的浆水积存情况。发现积存浆水,必须在采掘之前放出;在未放出前,严禁在注浆区下部进行采掘作业。

  建立注浆防火区域管理台账,包括注浆区位置、钻孔工程、泥浆分布状况,气体分析及温度记录等。

  第六十六条 惰性气体(氮气、二氧化碳)防火适用于回采工作面采空区和已封闭采空区防火重点区域。根据矿井实际条件,注入惰性气体方式可采用连续或间断,注入惰性气体方法可采用埋管注入、拖管注入、钻孔注入和密闭注入等,并应遵守下列规定:

  3.至少有1套专用的惰性气体输送管路系统及其附属安全设施。采用液氮或液态二氧化碳直注时,输送管路必须符合耐低温要求。

  6.有专人定期进行检测、分析和整理有关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等规章制度。

  井下生产集中、惰性气体需求量较大时,宜集中布置地面固定式制氮站或液氮、液态二氧化碳储罐及气化装置;同时生产的采(盘)区相距较远、惰性气体需求量较大时,宜分区布置地面固定式制氮站或液氮、液态二氧化碳储罐及气化装置。

  惰性气体需求量小,地面输送距离长时,可选择井下移动式制氮装置或液氮、液态二氧化碳小型储液罐及附属装置。

  第六十八条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惰性气体防火时,释放口的位置应根据惰性气体的扩散半径、工作面参数及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确定,管路释放口应保持在采空区的氧化带内。

  第六十九条 采煤工作面采空区防火惰性气体注入量按采空区氧化带内的原始氧浓度降到煤自燃临界氧浓度以下计算。已封闭采空区惰性气体防火时,以采空区内氧浓度降到煤自燃临界氧浓度以下为止。当采用液氮、液态二氧化碳直注防火时,使用量应根据气化体积比进行换算。

  第七十条 采用二氧化碳防火时,必须对工作面进、回风流中二氧化碳浓度进行监测。当进风流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0.5%或回风流中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5%时,必须停止灌注,撤出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七十一条 为保证惰性气体防火效果,应采取堵漏措施,降低防火区域漏风量,考察惰性气体注入前后采空区自燃“三带”变化情况。

  第七十二条 均压防火适用于采煤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受上覆采空区有毒有害气体侵入影响或控制工作面漏风时使用,突出矿井严禁使用。采取均压防火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2.有专人定期观测与分析采空区和火区的漏风量、漏风方向、空气温度、防火墙内外空气压差等状况,并记录在专用的防火记录簿内。

  3.改变矿井通风方式、主要通风机工况以及井下通风系统时,对均压地点的均压状况必须及时进行调整,保证均压状态的稳定。

  4.经常检查均压区域内的巷道中风流流动状态,并有防止瓦斯积聚的安全措施。

  第七十三条 采用均压防火技术时,应编制专项方案,经论证报矿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使用。均压方案必须包括调压方法、均压设备设施管理、效果检验和应急处置等内容。

  第七十四条 调压措施应根据均压要求确定,可选择调压风墙、调压风门、调压风窗、调压风机、调压风道、调压气室等调压措施或其组合。

  2.自然发火严重的煤层,在采用多分层同时开采时,应一并采取相应的均压措施。

  3.采用层间调压时,应采取控制层间压差的措施,防止火灾气体泄入相邻煤层的回采工作面,可在层间上下顺槽中向相邻煤层的火区内打观测孔测定层间压力差,观测孔应防止漏风。

  第七十六条 密闭防火适用于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的采空区、报废煤巷的自燃火灾预防,以及采煤工作面长期停产等特殊条件的采空区自燃火灾主动预防。按服务期限可分为临时密闭和永久密闭,并应遵守下列规定:

  1.永久密闭必须采用不燃性建筑材料。临时密闭应首先保证结构严密,并方便施工、易于拆除。

  第七十七条 采用密闭防火时,必须分析掌握自然发火隐患区域,查明隐患区域的漏风分布、流向和漏风通道及其连通性,确定合理的封闭范围和密闭数量。

  第七十八条 必须加强对封闭区的管理,定期检查其邻近区域生产活动对密闭的采动影响,及时对密闭进行维修,保证封闭区良好的密闭状态。

  第七十九条 必须建立完善的封闭区观测制度。定期测定封闭区密闭内外压差、气体浓度及空气温度,进行漏风分析,掌握密闭区的自然发火趋势。

  第八十条 阻化剂防火适用于工作面上下端头浮煤喷洒、煤柱裂隙压注及采空区浮煤汽雾阻化,可采用喷洒阻化剂、压注阻化剂和汽雾阻化剂等工艺,并应遵守下列规定:

  第八十一条 凝胶防火适用于各类煤巷高冒区、局部有自燃危险煤柱裂隙和空洞等地点的充填堵漏。禁止使用含铵盐促凝剂凝胶材料。采用凝胶防火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 选用的凝胶材料不得污染井下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应明确规定凝胶的配方、促凝时间、压注量、固水性、耐压性、渗透性、吸热性和耐高温性等技术参数。

  2.压注的凝胶必须充填满全部空间,其外表面应喷浆封闭,并定期观测,发现老化、干裂时重新压注。

  第八十二条 三相泡沫防火适用于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高位区及巷道高冒区的自燃火灾预防。采用三相泡沫防火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2.气源可采用氮气或空气。气源进入发泡器入口的压力应大于该点至灌注点间的泡沫流动阻力,并不应低于0.2MPa。

  4.倾斜条带采煤工作面宜在运输巷、工作面回风巷同时灌注。走向长壁采煤工作面可在标高较高的顺槽单独进行灌注。防治巷道高冒区可采用施工钻孔进行灌注。

  第八十三条 反应型高分子材料适用于煤体裂隙压注充填、表面喷涂堵漏和密闭充填。必须制定因大量灌注高分子材料聚热引发火灾的专项安全措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1.高分子材料各液态组分的闪点应高于100℃。煤体裂隙压注充填、表面喷涂堵漏用高分子材料氧指数应不小于28%,密闭充填用高分子材料P类氧指数应不小于35%、N类氧指数应不小于28%。

  6.严禁向煤层高冒区、空洞区、明火防治重点区等较大空间内直接灌注,当无其他技术方法进行处理时,应先进行预处理,实施可控灌注,防止高分子材料大量聚积放热反应。

  第八十四条 煤矿企业(煤矿)应综合考虑防火区域地质条件、煤质特征、采动影响等因素,根据防火需求选择适用性防灭火材料,确定其工艺参数,鼓励使用安全环保型防火材料。

  第八十五条 当井下发现自然发火征兆时,必须停止作业,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在发火征兆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必须撤出人员,封闭危险区域。进行封闭施工作业时,其他区域所有人员必须全部撤出。

  1.采空区发生自燃火灾时,应视火灾性质、灾区通风和瓦斯情况,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直接灭火。当直接灭火无效或甲烷、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时,必须撤出人员,封闭工作面。

  2. 回采工作面采空区发生自燃火灾封闭后(或发生自燃火灾的老空区),应向密闭区域内连续注入惰性气体,查明漏风通道并进行封堵,保持密闭区域氧气浓度不大于3%。

  3.为加速封闭火区熄灭,在火源位置分析或探测的基础上,可在地面或井下施工钻孔,或利用预埋管路向火源位置注入灭火材料。

  4.灭火过程中应连续观测火区内气体、温度等参数,考察灭火效果,完善灭火措施,直至火区达到熄灭标准。

  第八十七条 巷道高冒区、煤柱(煤壁)破碎区自燃火灾处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采取下风侧撤人,上风侧封堵、注水、注浆(胶)等直接灭火措施进行灭火。当火情不能有效控制时,立即对火区区域进行封闭。

  2.火区封闭后,应向封闭区内连续注入惰性气体,保持封闭区域氧气浓度低于3%。

  4.灭火过程中应连续观测火区内气体、温度等参数,考察灭火效果,完善灭火措施,直至火区达到熄灭标准。

  第八十九条 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时,应视火灾性质、灾区通风和瓦斯情况,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控制火势,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矿调度室在接到井下火灾报告后,应立即按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通知有关人员组织抢救灾区人员和实施灭火工作。

  矿值班调度和在现场的区、队、班组长应依照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规定,将所有可能受火灾威胁区域中的人员撤离,并组织人员灭火。电气设备着火时,应首先切断其电源;在切断电源前,必须使用不导电的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抢救人员和灭火过程中,必须指定专人检查甲烷、一氧化碳、煤尘以及其他有害气体浓度和风向、风量的变化,并采取防止瓦斯、煤尘爆炸和人员中毒的安全措施。

  2.灾区有毒有害气体情况、通风系统状态、风流方向及变化可能性、煤尘爆炸性。

  2.保持通风系统稳定,防止引起瓦斯、煤尘爆炸。必须指定专人检查瓦斯和煤尘,观测灾区的气体和风流变化。当甲烷浓度达到2.0%以上并继续增加时,全部人员立即撤离至安全地点。

  第九十二条 根据火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灭火方法。在条件具备时,应采用注水、注浆等直接灭火的方法。灭火工作必须从火源进风侧进行。用水灭火时,水流应从火源外围喷射,逐步逼向火源的中心,必须有充足的风量和畅通的回风巷,防止水煤气爆炸。

  为控制火势可采取设置水幕、拆除木支架(不致引起冒顶时)、拆掉一定区段巷道中的木背板等措施阻止火势蔓延。

  灭火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风量、风流方向及气体浓度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控风措施,避免风流逆转、逆退,保护直接灭火人员的安全。

  当火源点不明确、火区范围大、难以接近火源时,或用直接灭火方法无效、灭火人员存在危险时,采用隔绝方法灭火。

  1.处理上、下山火灾时,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因火风压造成风流逆转和巷道垮塌造成风流受阻,

  2.处理进风井井口、井筒、井底车场、主要进风巷和硐室火灾时,应进行全矿井反风。反风前,必须将火源进风侧的人员撤出,并采取阻止火灾蔓延的措施。多台主要通风机联合通风的矿井反风时,要保证非事故区域的主要通风机先反风,事故区域的主要通风机后反风。采取风流短路措施时,必须将受影响区域内的人员全部撤出。

  4.处理爆炸物品库火灾时,应首先将雷管运出,然后将其他爆炸物品运出;因高温或者爆炸危险不能运出时,应关闭防火门,退至安全地点。

  5.处理绞车房火灾时,应将火源下方的矿车固定,防止烧断钢丝绳造成跑车伤人。

  第九十四条 当井下火灾无法直接灭火或直接灭火无效时,应采取封闭措施灭火。封闭火区时,应合理确定封闭范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应尽量缩小封闭范围。必须指定专人检查甲烷、氧气、一氧化碳、煤尘以及其他有害气体浓度和风向、风量的变化,并采取防止瓦斯、煤尘爆炸和人员中毒的安全措施。

  火区封闭后,应避免火区缩封。如果必须进行缩封时,应制定缩封过程安全保障措施,由矿总工程师批准。

  第九十五条 封闭火区时,应同时封闭各条进回风通道;不能实现同时封闭的,应先封闭次要进回风通道,后封闭主要进回风通道。

  第九十六条 封闭工作面的密闭应构筑在巷道围岩完整、支护良好的位置。密闭应设置检测口观测压差、气温、采集气样,检测管应穿过所有密闭进入封闭区内;安装放水管用于观测水温、释放积水;安装防灭火措施管用于灌注惰气、注浆。

  采用便携式甲烷、一氧化碳检测仪对封闭区气体进行检测时,应考虑缺氧(氧气浓度低于17%)环境下仪器产生的误差,必须采集气样利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比对校正。

  2.当采用灌注惰性气体惰化火区时,初期应合理确定惰气注入位置及流量,避免由于压力变化导致未完全惰化的爆炸性气体流入火源发生爆炸。

  3.加强火区封闭的施工组织管理。封闭过程中,密闭墙预留通风孔,封孔时进、回风巷同时封闭;封闭完成后,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出。

  4.检查或者加固密闭墙等工作,应在火区封闭完成24h后实施,火区条件复杂时应酌情延长至48h或72h后进行。发现已封闭火区发生爆炸造成密闭墙破坏时,严禁调派救护队侦察或者恢复密闭墙;应采取安全措施,实施远距离封闭。

  第九十八条 火区封闭后,应积极采取均压、堵漏、注浆、注氮等灭火措施,加速火区熄灭进程。

  第九十九条 煤矿必须绘制火区位置关系图,注明所有火区和曾经发火的地点。每一处火区都要按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建立火区管理卡片。火区位置关系图和火区管理卡片必须永久保存。

  第一百条 火区位置关系图以通风系统图为基础绘制,标明所有火区的边界、防火密闭墙位置、历次发火点的位置、漏风路线及注浆系统布置。图上注明火区编号、名称、发火时间。

  1.火区基本情况登记表。火区登记表中所附火区位置示意图中应标明火源位置,防火墙类型,位置与编号,错孔位置,火区外围风流方向以及均压技术设施等内容,并绘制必要的剖面图。

  第一百零二条 井下火区应采用永久防火密闭墙封闭,所有永久防火密闭墙应统一编号,密闭墙的质量标准由煤矿企业统一制定,并遵守下列管理规定:

  3.定期检查密闭墙外的空气温度、瓦斯浓度,密闭墙内外空气压差以及密闭墙墙体。发现封闭不严、有其他缺陷或者火区有异常变化时,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5.矿井做大幅度风量调整时,应测定密闭墙内的气体成分和空气温度,分析其变化趋势。

  在同一煤层同一水平的火区两侧、煤层倾角小于35°的火区下部区段、火区下方邻近煤层进行采掘时,必须编制设计,并遵守下列规定:

  1.必须留有足够宽(厚)度的隔离火区煤(岩)柱,回采时及回采后能有效隔离火区,不影响火区的灭火工作。

  第一百零四条 封闭的火区,只有经取样化验证实火已熄灭后,方可启封或注销。

  1.火区内的空气温度下降到30℃以下,或者与火灾发生前该区的日常空气温度相同。

  3.火区内空气中不含有乙烯、乙炔,一氧化碳浓度在封闭期间内逐渐下降,并稳定在0.001%以下。

  第一百零五条 火区经连续取样分析符合火区熄灭条件后,由矿长和总工程师组织有关部门鉴定火区已经熄灭,提出火区启封或注销报告,报上一级公司总工程师批准。火区启封或注销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百零六条 启封已熄灭的火区前,必须编制启封计划和制定安全措施,报上一级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启封计划和安全措施应包括以下内容:

  启封火区时,应逐段恢复通风,同时测定回风流中一氧化碳、甲烷浓度和风流温度。发现有复燃现象必须立即停止启封,重新封闭。

  启封火区和恢复火区初期通风等工作,必须由矿山救护队负责进行,火区回风风流所经过巷道中的人员必须全部撤出。

  启封后3天内必须由救护队每班进行检查测定和取样分析气体成分,确认火区完全熄灭、通风情况正常后方可转入恢复生产工作。

  第一百零八条 火区启封后应进行启封总结,编写启封报告。启封报告内容应包括:

  第一百零九条 一定要制定地面和采场内的防灭火措施。所有建筑物、煤堆、排土场、仓库、油库、爆炸物品库、木料厂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一百一十条 露天煤矿应对开采煤层自然倾向性进行鉴定。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或者开采范围内存在火区时,一定要制定防灭火措施。

  第一百一十一条 露天煤矿开采边界若遇井工煤矿老空区前,必须制定探查老空区的安全措施,包括接近老空区时必须预留的煤(岩)柱厚度和探明发火、有害气体情况等内容。必须根据探明的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在揭露老空区时,必须将人员撤至安全地点。只有经过检查,证明老空区内的发火和有害气体等无危险后,方可恢复工作。

  1.测试孔内温度。有明火的炮孔或者孔内温度在80℃以上的高温炮孔采取灭火、降温措施。

  第一百一十三条 遇塌陷危险的采空区或者自燃区域时,必须停止作业,影响范围内所有作业设备撤到安全地点,并报告调度室检查处理。

  第一百一十四条 采场最终边坡管理时,最终煤台阶一定要采取防止煤自然发火的措施。

  第一百一十五条 露天煤矿内的采掘、运输、排土等主要设备,必须配备灭火器材,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2.各类气瓶要距明火10m以上,氧气瓶距乙炔瓶5m以上。在重点防火、防爆区焊接作业时,办理用火审批单,并制定防火、防爆措施。

  3.在焊接或者切割盛放过易燃、易爆物品或者情况不明物品的容器时,应制定安全措施。

  4.进入设备或者容器内部焊接、切割时,在确认无易燃、易爆气体或者物品,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作业。

  7.检修矿用卡车在车上进行焊接和切割作业时,要防止火花溅落到下方作业区或者油箱。必要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可根据矿井实际情况予以增减。延伸新水平、开采新采(盘)区、采煤方法、通风系统、防灭火系统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及时修订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

  1.矿井概况(重点说明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煤质、瓦斯、煤尘、煤的自燃倾向性、自然发火期、地温、开拓开采情况、矿井通风、历史发火情况、火区、矿井周边煤矿等)。

  3.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包括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层自然发火期、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分析与优选和一氧化碳指标临界值确定)。

  4.矿井火灾监测系统(包括束管火灾监测系统、人工采样监测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其他监测系统)。

  5.矿井防灭火系统及设施(包括自然发火综合防治系统、消防洒水系统、井上、下消防材料库和防火构筑物)。

  6.内因火灾防治技术方案(包括工作面“进回风巷道”防灭火技术方案、工作面安装期间防灭火技术方案、工作面回采期间防灭火技术方案、工作面回撤期间防灭火技术方案、工作面推进缓慢期间防灭火技术方案和已封闭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方案)。

  7.外因火灾防治技术方案(包括机电设施火灾防治方案、电缆火灾防治方案、胶带输送机火灾防治方案、油脂及其他可燃物品火灾防治方案、电气焊及火工品火灾防治方案、井下爆破引发火灾防治方案、无轨胶轮车火灾防治方案和其他外因火灾防治方案)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

  1.船舶发生火灾跟火灾大小,发现人员一定首先激发火警报警或大声呼叫报警,并立即报告驾驶台或船,立即使用附近的灭火器材进行扑救。

  2.船长应按照船舶应变部署表的分工,组织全体船员进行灭火,并及时报告公调度室。

  4.因事火情,派出熟悉现场情况的探火员,携带必要的消防用具,探明火源的位置,火势和火的性质。

  6,如在港外或航行时,应注意减速操纵船舶,火区处于下风处用水扑救时,要充分考虑船舶稳性和负性。

  7.在港时发生火灾,应立即停止装卸作业,船长应迅速报告港口当局,根据火情决定是否对外发出火警救援请求。

  8.在释放二氧化碳前,需通知在舱室内的所有人员撤离清点人数,确认舱,室无人,关闭通风切断电源,向室内释放二氧化碳灭火剂时,要一次性放足并随时检查舱,室的封闭情况,防止二氧化碳泄露。

  9.如需救助船长应及时发出救助的请求,并报公司,救助人员登船后应介绍火情。

  10.灭火后,组织探火员对火场进行检查,确认火已彻底熄灭,严防死危复燃,及时清点施救人员并救护伤员。

  化学易燃物品发生火灾,有的用水扑救、有的用二氧化碳扑救、有的用沙扑救等;应注意弄清楚易燃物特性、再找合适的灭火方式。

  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火灾特点与扑救 一、可燃气体火灾 (一)火灾特点 (1)易造成大面积燃烧爆炸。可燃气体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燃烧爆炸性,当气体泄漏后,比空气轻的气体则有可能积聚于建筑物上空;比空气重的气体则扩散于低处聚集。液化气体泄漏后由于急剧气化导致体积膨胀,很快形成大面积气雾区,遇火源则发生强烈的爆炸,瞬间形成大面积燃烧。(2)储罐、气瓶在火灾时容易受热发生爆炸。(3)储罐爆炸会引起相邻储罐发生连锁爆炸,导致灾情扩大,引发大面积火灾。(4)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对易燃易爆气体火灾的研究表明,几乎没有任何一起可燃气体火灾不造成人员伤亡的。(5)火灾扑救难度大。易燃易爆气体火灾在爆燃时面积大,破坏性强,一瞬间即可覆盖整个气体扩散区,在形成稳定燃烧后则危险性相对减少。(二)扑救方法 (1)可燃气体发生火灾,应首先扑灭泄漏处附近被引燃的可燃物火势,控制灾害范围,为进一步扑救泄漏处燃烧做好准备。(2)气体泄漏着火后,不可轻易关闭阀门,更不能随便关停输送气体的设备,以防止回火引起爆炸。应先关小阀门,控制阀门流量,降低气体泄漏压力后进行灭火,并事先做好堵漏准备,火焰熄灭后立即进行堵漏。(3)气体泄漏起火后,不能盲目扑灭泄漏处燃烧,以防堵漏失败后大量可燃气体继续泄漏,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二次爆炸。(4)如果确认泄漏口不大,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予以封堵,则可用水、干粉、卤代烷、蒸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灭火,然后组织人员迅速实施堵漏,同时用雾状水稀释驱散泄漏气体。(5)如果泄漏口裂缝较大,确认难以堵漏或无法堵漏,则可用冷却着火容器及周围容器的办法,以防止发生爆炸,任其稳定燃烧,直至自行燃尽熄灭。(6)对于有爆炸危险的可燃气体容器、气瓶或设备的冷却或灭火工作,要利用地形、地物、建筑物等为掩体,将容器放置其中,以防爆炸伤人。如果有爆炸预兆,要果断将人员撤离。二、易燃液体火灾 (一)火灾特点 (1)先爆炸后燃烧。这是易燃液体储罐火灾时常见的特点。(2)先燃烧后爆炸。有三种情况:一是在易燃液体泄漏遇明火发生燃烧,容器发生物理性爆炸;二是易燃液体储罐已经发生燃烧,在燃烧中发生爆炸;三是易燃液体储罐内蒸气浓度超过爆炸极限,遇明火发生燃烧过程中,由于空气的进入使浓度达到爆炸极限,从而使燃烧瞬间转为爆炸。(3)泄漏易燃液体遇明火发生燃烧,燃烧面积随液体流散面积扩大而扩大。(4)火焰温度高,热辐射强。(5)液体形成稳定燃烧。(6)易造成人员伤亡。一是易燃液体爆燃时造成人员伤亡;二是有些易燃液体毒性很强,使人中毒伤亡。(二)扑救方法 (1)储罐火灾的扑救。. ①及时冷却罐体。当易燃液体储罐发生火灾时,首先启动固定式水喷淋系统,对燃烧罐和临近罐进行冷却。在未灭火之前要持续不问断地冷却,防止罐体受破坏。②集中力量灭火。针对不同的易燃液体,正确使用灭火剂,一般使用干粉、泡沫等,集中力量进行灭火。灭火前准备足够的灭火剂,扑灭后再持续喷射一段时间,防止复燃。③优先扑灭液体溢流燃烧。因为溢流液体在防护池内燃烧,直接威胁罐体的安全和灭火行动; (2)泄漏火灾的扑救。①及时堵漏。泄漏易燃液体燃烧,应及时采取关阀、倒罐、塞孔、捆扎等方法,目的在于减少或制止易燃液体泄漏。例如,某化工厂苯罐底部阀门损坏,苯液泄漏并燃烧,扑救中采用向苯罐注水以提高液面制止苯液泄漏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②控制扩散。泄漏易燃液体燃烧,随着流淌面积的扩大,燃烧面积也随之扩大。③迅速灭火。易燃液体在流动中燃烧,扑救比较困难。可集中大量干粉、泡沫等灭火,迅速扑灭初期火灾是减少损失的关键。④防止燃爆伤人。在及时扑灭了易燃液体燃烧后,液体迅速挥发的蒸气很快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燃烧。因此,灭火后要采取泡沫覆盖、导流回收等方法,减少液体挥发,同时要严格控制各种火源。(3) 可溶性易燃液体火灾的扑救 ①灭火时采用抗溶性泡沫、干粉、卤代烷等灭火剂,使用普通蛋白泡沫,则应加大泡沫供给强度,不间断喷射至燃烧停止。②结合实际情况可用大量水稀释燃烧液体,但此方法灭火后,易燃液体不能再使用,损失较大。③泄漏出的可燃液体燃烧,可使用大量水稀释,降低火灾危险性。④可溶性易燃液体因本身含氧、含碳量较少,燃烧时火焰为蓝色,有时不易发现,因此在灭火时要避免流淌的燃烧液体伤人。三、易燃固体火灾 (一)火灾特点 (1)燃点低、遇火即着,燃烧猛烈。(2)易燃固体粉尘易燃爆。(3)易燃固体燃烧产物毒性强,如硫磺、硝基化合物等。(二)扑救方法 (1)及时扑灭初期火灾。多数易燃固体可用水扑救,使用干粉等灭火器后要防止复燃。(2)采取疏散、隔离方法,控制火势。疏散是把可搬运的易燃物质运出火场,存放在安全的地方。隔离是对难以搬运而又受火势直接威胁的易燃易爆物,使用水幕、不燃物质等与燃烧隔离,降低危险。(3)防止爆炸,迅速灭火。易燃固体多数怕猛烈冲击、碰撞或摩擦。因此在灭火时,尽量避免强水流直冲易燃固体,在扑救金属粉末火灾时,更要避免冲击,造成粉尘飞扬,发生粉尘爆炸。四、自燃物品火灾 (一)火灾特点 (1)有些自燃物品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在空气中自燃,扑救中忌水,如三乙基铝,在空气中自燃,遇水发生爆炸。(2)燃烧后熔融,扩大火势,如黄磷、硝化纤维胶片等。(3)积热不散自燃,火势凶猛,如硝化纤维类物品和含植物油物品等。(二)扑救方法 (1)锌、锑、硼、铝等有机金属化合物燃烧,不可用水扑救,使用干粉、食盐、干砂等。(2)黄磷等自燃起火,可用大量的水扑救,但要避免直冲,防止熔磷冲溅伤人。灭火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将磷浸没于水中,否则火势难以控制。(3)硝化纤维类物品、含植物油物品(油纸)等自燃起火,可大量使用水扑救,并不断翻动,防止复燃。(4)疏散物质,防止火势蔓延。扑救自燃物品火灾时,首先要控制火势,缩小燃烧范围,对受火势威胁和有可能导致火势蔓延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及时疏散隔离,把燃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五、遇湿易燃物品火灾 (一)火灾特点 (1)燃烧猛烈,火焰温度高。特别是金属钾、钠等燃烧,火焰温度达1500℃以上,其辐射热也很强。(2)金属粉末易发生爆炸。活泼金属粉末燃烧时,扑救不当则造成粉末飞扬,使粉尘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爆炸极限范围时,遇火源则发生猛烈爆炸。(3)燃烧产生的烟雾和气体有毒,对人体危害较大。(二)扑救方法 (1)正确选用灭火剂,严禁用水或二氧化碳扑救。可用于粉、食盐、干砂等灭火剂。(2)金属粉末起火不可用有压力灭火剂,防止吹散而造成粉尘飞扬,发生粉尘爆炸。(3)疏散隔离、控制燃烧。对燃烧的遇湿易燃易爆物品,要组织人员及时疏散、隔离,有效控制燃烧范围。对已经引燃的相邻易燃物品火灾,要首先扑救。(4)通风排烟,防止中毒。六、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火灾 常见的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硝酸盐类、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类、高锰酸盐类、过氧化物等。(一)火灾特点 (1)燃烧猛烈,伴有爆炸。无机氧化物本身不能燃烧,但一旦被卷入燃烧,会因高温作用而发生猛烈的燃烧或爆炸;有机过氧化物除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外,本身能燃烧,火焰温度高,火势猛烈,伴有爆炸。(2)烟雾毒性很强。燃烧中的氧化剂和过氧化物产生的烟雾和分解的气体毒性强,易造成人员伤亡。(3)扑救难度大。由于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性质各异,特别是活泼金属的过氧化物,遇水分解释放出氧气和热量,因此不能用水、泡沫、二氧化碳等灭火剂。(二)扑救方法 (1)采用浸没灭火。由于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着火或被卷入火中时会放出氧,加剧火势,因此无论是采取封闭、蒸气、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等方式灭火都是无效的,只有使用大量的水或用水浸没,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2)疏散或投弃,控制火势。(3)正确选用灭火剂,及时扑灭火灾。一般情况下,可用大量水来扑灭,少数活泼金属氧化物可采用千粉等进行扑救。(4)参加火灾扑救人员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逸云天的气体检测设备都比较好,便携式、手持式和固定式的检测仪都能对二氧化碳进行仔细的检测,可检测气体最高是可以达到500 种的,性能十分的优秀。

  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能源部分所提供的基准方法,化石燃料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

  目前船上采用的固定灭火系统是CO2灭火系统,主要用来熄灭机舱所发生的火灾。系统的CO2储存在CO2间的钢瓶内,根据机舱空间的大小,钢瓶数由几十瓶至几百瓶不等。众所周知,CO2灭火的原理主要是窒息和冷却,当储存在钢瓶里的液态CO2释放的需灭火的空间内时,CO2迅速蒸发成气体,隔绝空气并吸收热量,达到窒息冷却灭火的目的。